在浙江省衢州市全旺镇,一幅电网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画卷正徐徐展开。这里,220千伏金旺线输电铁塔上,黑领椋鸟正忙着为鸟巢里的幼鸟喂食,而它们的“家”,是一个由藤条编织而成的人工鸟巢。
全旺镇水草丰美、植被丰富,是众多鸟类的栖息地。然而,鸟类在输电铁塔上筑巢却常常引发线路跳闸等故障,成为除雷击和外力破坏外的一大安全隐患。面对这一问题,国网衢州供电公司爱鸟志愿服务队开始探索“鸟线双护、线鸟共生”的新模式。
过去,人们常在塔中设置防鸟驱鸟装置,但效果不佳。服务队从“仿生学”的角度出发,参考鸟类筑巢特点,用藤条等材质制作了人工鸟巢,尝试将处于线路杆塔带电“危险区”的鸟类引导到线路杆塔非带电区域舒适宽敞的“新家”中。这一举措取得了显著成效,衢州地区因鸟类而产生的线路故障下降了85.7%。
浙江位于全球主要候鸟迁徙路线之上,同时也是中国电网建设最为密集的地区之一。近年来,该省通过建设人工鸟巢、绿电设施等措施,在推进经济建设的同时保护迁徙鸟类。从浙江西部的衢州到东部沿海的宁波,电力部门都在不断探索电网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路径。
在宁波市象山县韭山列岛的中铁墩屿,中华凤头燕鸥“如约”飞来栖息繁衍。为了保护这一珍稀鸟类,象山县自然保护地管理中心在中铁墩屿实施了招引和恢复监测项目。然而,由于海岛位置偏远,没有供电线路通达,观测团队只能采用自建太阳能发电辅以柴油机发电来获取电力。但这种方式存在诸多不便和污染问题。
直到2022年,“绿电方舟”公益项目的实施为这一难题带来了转机。该项目通过在栖息地及周边打造绿色电力供应系统,为生物多样性保护相关的研究与实践提供清洁电能。中铁墩屿上建成了零碳智慧微电网,即便在没有光照的极端天气下也可供岛上电气设备正常运转7天。此后,结合建筑光伏一体化技术,研发了净零碳智慧观鸟屋,进一步提升了观测人员的工作、生活条件。
在“绿电方舟”项目的帮助下,保护成果也十分喜人。据统计,截至2023年底,象山韭山列岛保护区已累计成功孵化中华凤头燕鸥雏鸟179只,占全球各繁殖地孵化总数的80%以上。
从驱鸟到护鸟,浙江的电网与自然和谐共生之路越走越宽广。“绿电方舟”也从浙江驶向了福建、新疆等越来越多的目的地。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底,“绿电方舟”项目累计投入公益资金228万元,助力相关保护组织成功孵化濒危鸟类近200只,参与设计8类珍稀动物和31类珍稀植物的保护方案。这一项目的实施不仅保护了珍稀鸟类和生态系统,也为电网与不同生物物种、不同生态系统的和谐共生提供了有益的探索和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