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气温逐渐走低,全国各地纷纷进入用电高峰期。据国家能源局数据显示,我国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占比已经超过总装机容量50%,装机规模不断取得新突破。在这一背景下,甘肃省作为全国新能源发展的重要省份,其新能源装机占比和发电量占比均居全国第二,电源构成正由“以化石能源为主”向“大规模可再生能源为主”转变,实现了能源生产的清洁化。
甘肃省的河西走廊地区,凭借其独特的地理位置,成为了风能资源丰富的宝地。这里冬季常常吹来的西北风,为绿色能源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在河西走廊,全国首个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坐落于此,同时,这里还拥有全国陆上最大、产业链条最完备的风电装备制造基地。随着冬季能源需求的迅速增加,甘肃河西走廊的绿色能源产业正开足马力运转,为全国各地的电力供应贡献力量。
酒泉经济技术开发区作为甘肃省新能源产业的重要基地,已经具备了年产2450套风机叶片的生产能力。为了更便捷地运输风机叶片等大型零部件,当地高速公路还新设了一个收费站,其中超宽超高车道可以通行长达150米的叶片,为风电设备的运输提供了极大的便利。预计该收费站将在本月内正式开通,届时,这里生产的风机零部件将源源不断地运往全国各地。
在冬日的河西走廊,茫茫戈壁上矗立着无数的“白色巨人”——风力发电机。风机叶片作为风力发电机的重要零部件,其长度可以超过百米。这些叶片的制造过程十分精细,玻璃纤维、连续毡、轻木等主材料会按照设计图纸的要求,以10毫米的精度铺设在叶片里不同的位置。最终,风机叶片的根部铺设厚度将达到70层,确保叶片在不同载荷下的稳定性和耐用性。
风机叶片的制造不仅要求精度高,而且还需要严格控制重量以节约成本。酒泉经济技术开发区某风电企业的副总工程师贾宏伟表示,虽然叶片是百米级的,但所有结构布层都是按照毫米级的管控要求进行的。这种高精度的铺设方式,不仅确保了叶片的质量和性能,还提高了生产效率。
酒泉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基础产业科科长陈亚龙介绍,酒泉已经建成了一个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和三个百万千瓦级光电基地。特别是起步较早的风电装备制造产业链,关键零部件已经全部实现本地化生产。这不仅满足了本地企业的生产需求,促进了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发展壮大,同时,主要产品还可以销往外地,为甘肃省乃至全国的新能源产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